国医的精诚力量

  •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 2024-07-18 08:55:01
再谈侯氏黑散能治什么病?



仲景把侯氏黑散列为《金匮要略》治中风之首方,其应用范围为“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适者。”

如何理解仲景所谓的“大风”呢?

其一,从外风立论

有学者认为:“大风”乃风邪侵入四肢,渐欲波及于心的表现。因正气亏虚,气血不足,风寒外邪则易于乘虚侵袭,邪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筋骨肌肉失于温养,所以感觉四肢特别重滞;脾胃阳虚,所以胸脘部感觉畏冷。

故用防风、菊花、桂枝、桔梗、细辛疏风解表以祛外邪;人参、白术、茯苓、干姜温中益气以补中阳之虚;当归、川芎养血和络;虽未见明显热象,但风为阳邪,易于从阳化热,故用黄芩泻热,牡蛎、矾石消痰,共成解表祛风、补养气血兼消痰活络之剂。

这个观点认为,侯氏黑散是治外感六淫中的风邪侵袭人体的。清代医家徐忠可即持此观点,认为“此为中风家夹寒而未变热者,治法之准则也。谓风从外入夹寒作势,此为大风,证见四肢烦重,岂非四肢为诸阳之本,为邪所痹而阳气不运乎?”

其二,从内风立论

侯氏黑散所治之“大风”,是指风邪剧烈,直入脏腑,发病急,病情重。“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这两个症状都说明此病由内风所致。

《医方考》言“本方佳处,全在平肝熄风”,其偏于从内风论治。

我从临床应用来看,此方能有效治疗脑血管病,与内风关系更为密切。

其三,从外风、内风立论

也有学者认为,本方益气活血,去风除湿,兼以通经开痹,是外风、内风兼治之方。方中以参苓益气,归芎养血,干姜温中,防风、细辛去风,白术、茯苓除湿,更以菊花、黄芩驱风热则正气复,气血行,风邪去,即所谓“血行风自灭”之意。又以牡蛎之咸寒养阴扶正,矾石化痰除湿,桔梗开提邪气,桂枝通痹温阳,使大风得去,正气回转。

清代医家沈明宗在其《金匮要略编注》中言“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这是兼顾外风与内风的观点。

仲景于书中虽未有提及内外风之言,但纵观全方用药,治寒、治热、治虚、治实,各有所为,治风、治痰、治血、治气、治瘀、治热,诸法同用。

进一步说,所谓大风,即阳虚血虚,风邪乘虚从中而入经络,病重而传变迅速的病证。

对照仲景条文“邪在于经,即重不胜”,可知侯氏黑散所治,为病势在表之经遂并有内陷于里之势。显然,此方既治外风,亦治内风,故一方面要扶阳散邪,另一方面要通利血脉。



侯氏黑散以菊花为君药,用量极大,是本文其他药物的数倍至十数倍。为什么要重用菊花?以下摘录历代医家的一些观点,以见此方重用菊花的道理。

据《本草正义》记载:“凡花皆主宣扬疏滞,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

《本经》又载:“主风头眩者,以阴虚阳浮,气火升腾,肝风上扰之眩晕言之,非外来风邪令人眩也,肝火直上顶巅而为眩、为肿、为痛,阳陷直升其势最暴,凡是头风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者,殆难有此力量。”

《纲目拾遗》记载,菊花“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

《内经》有谓:“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按此病机,即可用菊花。

菊花在侯氏黑散中有填补镇静之效。《中药大辞典》云菊花能降高血压。赵明锐《经方发挥》载侯氏黑散治疗高血压。

我所用的是白菊花。我临床体会,若应用此方降压时,一定要重用白菊花,才有极好的降压效果。



本方共十四味药,但看不到仲景常用小方或方根,显得杂乱无章,似有违仲景法度。

但若能细细梳理这十四味中药,亦可大概分为三组:菊花、防风、白术、细辛、川芎,主治头眩痛、风湿痹疼;茯苓、人参、牡蛎、桂枝、干姜、当归、桔梗,主治胸胁气逆、惊恐;黄芩、矾石,主治泄利。

以上三组药物主治皆是取各药物功效主治的共同部分。尤其是超过总质量一半的菊花、防风、白术三药,功效中其共同主治为“主风,头眩痛,恶风,主风湿痹痛”。

显然,既然这三味药是此方的核心药味,此方当亦能治“头眩痛,恶风,泄利”,并且“头眩痛”可能为“大风”病的主要症状。

有学者由此概括出侯氏黑散的方证:主治“大风”病,表现为头眩痛、半身不遂、四肢烦重疼痛、心中恶寒不足、泄利等。



从临床来看,侯氏黑散擅长治疗高血压、脑卒中、中枢外周性眩晕等病。这些病或许就是仲景所谓的“大风”病。

有学者提出侯氏黑散临床应用建议:高血压、较重的良性位置性眩晕、脑卒中、癫痫等疾病出现本方证指征的机会较多;若以上疾病出现头昏、头晕、头痛、失眠、心胸腹部恶风寒、肢体沉重无力等症状,可以作为本方的应用指征;患者的性情相对急躁,体型可胖可瘦,但以胖为主,可作为本方应用的参考。

我自己临床凡遇高血压、中风或中风后遗症,衡嘱病人长期服用此散,疗效非常满意。

特别要强调的是,凡半身不遂,皆可用此方善后。也有学者认为,中风“病愈后还可用侯氏黑散加六味地黄丸以巩固疗效”。

侯氏黑散对于中风后遗症有着明显的疗效,历代医家多有报道。有学者报道,用侯氏黑散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连续给药60天,患者不需人搀扶而能步行。

我应用侯氏黑散常有两种剂型。一种是散剂,一种是汤剂。我的体会是,散剂利于长期服用,其效长久;而汤剂则取效迅捷,适合于急症,或当下症状明显时。比如,治疗高血压,若血压甚高,不管病人是否会出现头晕头胀等不适,我常把侯氏黑散作为汤剂来应用,降压效果极好。

我的常用剂量为:白菊花30,白术15,细辛6,茯苓10,生牡蛎10,防风15,桔梗6,党参10,白矾3,黄芩15,当归10,干姜6,川芎6,桂枝6,水煎服,日一剂。(单位:克)



侯氏黑散作为张仲景治疗中风之首方,而《金匮要略选读》已经把它贬入“附录”,“内科学讲义”已不推荐应用。

近代名医张山雷在其《中风斠诠》中讨论中风,提及此方评价为“杂乱无章”“必不可得效”。如此好方竟然不重视,这实在可惜。

清代大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及侯氏黑散曰“考古人虚风,首推侯氏黑散”。

清代名医喻嘉言称其为“中风门第一方”,其论侯氏黑散说“夫立方但祛风补虚,谁不能之,至于驱之补之之中,行其堵截之法,则非思义可到。方中取用矾石,以固涩诸药,使之留积不散,以渐填空窍……空窍填,则旧风尽出,新风不受矣”。

清代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中称赞此方“至云风为虚邪,治风必先实窍,此旨甚微,能于侯氏黑散、风引汤二方,研究十年,而知其妙处,则可与共学适道矣”。

……

显然,历代医家多认可此方。我自己体会,此方能治多种头部疾病,特别是可以宣开官窍。凡头面五官之病,多可用此方取效。比如,头晕、耳鸣、眼痛、头痛、鼻痛等,若属于木火偏旺,上扰于诸窍,即可选用此方。

再者,有学者用侯氏黑散治疗103例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发现侯氏黑散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双重作用。



侯氏黑散擅长治疗缺血性中风,这需要引起重视。甚至可以说,侯氏黑散是缺血性中风的首选方。

中风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临床表现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且常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证。而缺血性中风往往病在四肢,其精神多正常,一般没有昏迷。

缺血性中风符合仲景所言之“络脉空虚”,其总的病机主要为气血亏虚,瘀阻脑络。缺血性中风病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由于脏腑虚衰,内伤气血,外感风邪,导致气虚血瘀,瘀阻脑络,发为中风。

从病机来讲,缺血性中风与侯氏黑散不谋而合。我临床凡遇缺血性中风,不管是急性期还是后遗症期,多首选此方。

综合上述观点,侯氏黑散虽然药味驳杂,但能补虚培元,兼有祛风、除热、化痰、通络之功,既可平息内风,又可驱除外风,实为内外风同治之方。今时有医家扩大其应用范围,用于治疗痹证、中风、头痛、哮喘、眩晕等多种疾病,疗效显著。

#中医式生活##国医的精诚力量##微博健康公开课##健康传播为人民##科普##论道岐黄#
#中医式生活#

#中医式生活#

0讨论 0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