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博观|文物里的中秋——蟾宫折桂碗

  • 镇江博物馆
  • 2024-09-17 09:14:00
【学海博观|文物里的中秋——蟾宫折桂碗】[饼香人团圆][月亮代表我的心]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中秋佳节不仅是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刻,也是追溯历史、品味文化的绝佳契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镇江博物馆,一起来近距离观赏一下馆藏文物“蟾宫折桂碗”,感受它背后蕴含的文化意蕴。
【月满中秋,梦回蟾宫】
明嘉靖景德镇窑青花蟾宫折桂纹瓷碗,口径14厘米,高6.7厘米,足径5.3厘米。尖圆唇、深腹、圈足。器底内凹,呈馒头形,足内满釉,中间有青花赞颂款“富贵佳器”。碗外壁绘蟾宫图,图前绘嫦娥,中绘宫女手中执扇,后绘一男子手中执一桂枝,三人各架祥云向月宫飞去。月中绘门,门上有“蝉宫”二字,蝉亦应为蟾,月宫前绘一只玉兔,后为一棵桂花树。古人以月中有桂谓之月桂,月中有蟾谓之蟾宫,以登科为登蟾宫,蟾宫折桂有中进士之意。碗内底心绘一官人抱笏,身旁为一鹿,寓意为“高官厚禄”。此器造型规整,胎薄体轻,青花色泽浓艳,青中泛紫,是明代嘉靖民窑烧制的高档产品。
【月宫传说,蟾宫折桂】
“蟾宫折桂”最早的出处是《晋书郤诜传》,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其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仑山上的一块宝玉”(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蟾宫折桂图是明末清初时期较为典型和常见的瓷绘题材,常见有青花和青花五彩作品流传于世,此类纹样的流行旨在鼓励读书人积极入世,考取功名,是读书人积极入世心态的一种反映。
“蟾宫折桂”还有一个传说和典故,在明代宋濂的《重荣桂记》中有所记载,文中显示: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皆为读书人,他们家中种了一颗桂树,后在元末动乱中被焚毁,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没想到到了明初时,枯萎的树干竟然抽出新芽,后重新换发生机。之后,学颜的儿子仲方考上了进士,此树便被看作吉祥的征兆,同时也被看作高就和及第的象征。
蟾宫折桂,玉兔静卧,既有中秋佳节的祥和意蕴又饱含“登科及第”的美好祝愿,反映了古人对月宫的想象,以及对科举及第的美好愿景。#中秋# #博物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