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人的觉性什么是人的觉性人体是...

  • 朱清时
  • 2024-09-18 11:17:23
再谈人的觉性

什么是人的觉性

人体是由一堆原子组成的系统,与周围的泥土不同的是,这个系统在力求生存和繁衍,大脑就是为此目的而演化出来的。生物要追求存活和繁殖、趋利避害,就需要能理解什么样的环境叫好,什么叫坏,甚至什么叫不好不坏。据此将世界辨识为三类:有利、不利与中立,并且寻找第一类,回避第二类,忽略第三类。生物的这种能力就是觉性。

觉性无所不在,依靠它我们获得了对外界的知识。这种知识有两种:爱丁顿(Eddington,1882-1944)把它们称为亲证知识(intimate)和符号知识(即通过意识得出的知识)。

亲证知识-直觉

亲证知识对事物进行认识判断时,不需要通过“中介组织”,诸如语言文字、概念名称以及推理论证等,而是直接亲证现前、现在、显现的对象之境,所以称作直觉。

爱因斯坦说过,“我相信直觉和灵感。” “直觉是我们的神圣天赋,推理是我们的忠实仆人。但是,我们的社会却把荣耀给了仆人,而忘记了神圣的天赋。”

如果打翻了桌上的咖啡杯,你会猛地从椅子上跳起来,努力躲避溅出桌边的咖啡。这时你并没想为什么要这样,但直觉做了决策。

符号知识

如果要处理大量事物,我们常用分类的办法,首先在这些事物中寻找有哪些共性,然后把具有某种共性的归为一类。因此每类事物的共性是认知的量果,叫比量,即比附量的意思。概念就是给每个类的共性加上的标签、提示,再用语言的词汇作代表这些类的符号。

对事物的共相有所认知,然后经过通过分类和符号化处理,建立语言概念,就可以对事物间的各种特征进行推论, 也就是常说的“由此及彼”的逻辑推理。如远见彼山有 “烟”, 比度推知彼山有 “火”。

虽然语言带来了文化繁荣,但是语言概念只保留了事物的比量、共性,丢掉了它们的现量、自相。语言和概念是些死气沉沉的抽象系统,失去了事物原本的新鲜和完整直接的面目,以及自然存在的色彩。在语言和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哲学、 实用主义被供奉为“理性”。由于理性的抑制,直觉与潜意识被拒之门外。正如荣格曾说的:“发达的意识力剥夺了现代人做出本能或无意识行为的能力和手段。

语言带来的问题

语言这种 符号化的知识是二元论的知识,它是把宇宙万物割裂、分隔开来而得出的知识。每个人体本来是一堆依照科学法则运转的原子,这是一元的。但是当这堆原子组成了人,并且进一步又进化出了主观意识。人类不满足被动地进化,反过来想观察自己并改造自己。

然而,为了能够观察自己,需要先将自己分割成两部分:有一种能够观察的状态(“主观”)和被观察的对象(“客观”)。这种分割本来是不可能的,就好比一把小刀无法切割其自身一样,但是人的意识可以虚拟出这种分割,从一个世界中创造了两个世界。

这种二元论的知识,不是这个世界本身的,而是这个世界的符号化表现形式(symbolic representations)。这种符号形式就像地图,并非实相。没有人会看着一本地图就真以为去迈阿密度了个假。把符号与实相混淆,人类就会在空无一物的抽象世界中迷失方向,只能思考代表符号的符号,而后者又是另一种符号的代表,最终它们所代表的什么都不是,而实相却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