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来告状,既不想得罪老师...

  • 大J小D
  • 2024-09-25 12:07:02
老师来告状,既不想得罪老师,又不想委屈了娃,和老师沟通这个功课还是得学的。

简单来说就是,三不做,四做。

❎不在老师面前说孩子坏话,或者用老师来恐吓孩子。

可以和他们聊聊“长大”的意义。幼儿园/小学可不是所有人都能上的,那是长大了才可以去的地方呢!

聊聊“厉害”的意义。小学和幼儿园有啥不同?小学可以学到更多厉害的本事,比如,你现在会写自己名字了,上学后就像妈妈那样可以写更多的字了。

提醒孩子这些上学赋能的人和事情,那么自然对于上学这件事就充满了期待。

❎不要脑补老师的行为

老师偶尔发了班级的照片,一看自己娃怎么老在角落,立马脑补:这是老师不重视我家孩子啊!

不要凭借班级群中的一张图片,或者和老师的某句话,就揣测老师的态度,如果真的非常怀疑,非常需要求证,那不如干脆在适当的时候,私下找老师核实。

小D上学这么多年,我发现,家校合作愉快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点:我们家长不妨拿出自己在工作中与客户或者同事们沟通的那种专业姿态和沟通礼仪,首先树立起做父母的专业态度,老师也会用专业的态度来对待我。

❎不要过度热情。

先建立一个良好的边界,不该打扰的时候不去打扰,需要打招呼的时候,适当表达一下。如果老师有进一步反馈,再考虑推进,没有反馈就不要着急,理解老师可能非常忙碌。

有了这个“不过度打扰”的前提,再和老师的沟通、相处和合作,关系会自然而然地慢慢变密切起来。

✅当我向老师求助时

我每次去之前都会做一些准备,尤其是“嘴笨”的父母,一定要提前打好腹稿,提高沟通效率。

我一般会使用5W1H的方法来阐明小D的主要问题:什么时侯、什么地点、谁、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简洁有逻辑,还能有具体例子说明。

比如小D某天,在操场上被某个孩子“打了一拳”了,并且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小D觉得这个孩子是故意欺负人,作为家长我觉得有必要沟通一下。事情说清楚以后,老师可能就会给我们一些反馈。

下面这点特别重要,凡是老师给予了我建议的事情,我一定会及时和老师反馈,基本上都会涵盖以下三点:
①根据上次讨论的,我做了什么?
②小D出现哪些变化?
③我的反思感悟是什么?同时希望老师在课堂可以怎样配合?

✅当我提建议时

我自己的一个经验是,把“你”开头换成“我”开头,这样就会少了很多冲突感。

“老师,你们去操场玩的时候应该多看着点我儿子。”这句话的火药味就很重。

不妨可以这么说“老师,我挺担心我儿子每次操场自由活动时间都玩疯了磕碰,是不是。。。”效果就会好很多。

当我们用“我”开头时,我们传达的是,我作为家长是第一责任人,我是来寻求合作共同帮助孩子,而不是指责问题。

✅当老师向我“告状”时

大部分家长反应有两个:要么辩解,“我女儿在家蛮好的啊”;要么道歉,“对不起老师,给你添麻烦了”。

但这两个回复对于教育孩子都是没有建设性意义的。

我会先深呼吸一下(老师来告状,谁都不愿意遇到),然后尝试澄清,“能具体和我说说,你指的不守纪律的表现是哪些?”

这样的一句问话,我们可以了解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自己的孩子自己是最清楚的,有时老师就只有笼统的一句“不守纪律”是不知道自己孩子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

当我们知道具体发生的时间地点后,也许我们就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而且这样的提问让我们和老师的对话重点转移到了“接下来该怎么做”,把老师拉入了共同教育的三角关系中。

教育并不是为了孩子的过去,而是塑造孩子的未来。

✅当我想表达不同意见时

和老师总会有意见不同的时候,你觉得老师这么做不对,你认为孩子应该这样……这都非常正常。

我经常会把这作为一个特别好的契机,和老师进行思想碰撞。

这个过程中,我和老师都能更好了解对方,我也让老师更好了解小D。

但有时,很多事情的“不同”并不是绝对的对错,而且我是一直相信并且尊重老师的专业性的。

因此,在提不同意见时,我会特别注重表达事实,而不是观点。

我经常会说的是,“我观察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而不是“我认为……”。

从家长的角度,提供一个不同于老师的观察视角,提供了一些细节帮助老师更好了解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越多,老师也就更能对症下药。

最后,再说几句掏心窝的。

我从不否认每个职业都会有“不好”的人,但如果我们没有去尝试,就下了定论,这是挺悲惨的。

这是一种不再相信,又无力改变的“受害者心理”。

而我始终相信,每个角色都需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家长这个角色也不例外。

打造和老师的沟通渠道,回到根本就是:我们首先需要去展示自己做家长的专业度。

还是那句话:当一个人足够“专业”,哪怕真的是“不喜欢”你的人,也绝对不敢轻视你。

发表评论